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24412|回復: 7
收起左側

[轉貼] 攝影新手必讀

 關閉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8-12-2012 02:30: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Andrew.H 於 2-1-2013 00:46 編輯

照片的形成 - ISO、光圈和快門速度


不知道各位是否知道一張照片是怎麼形成的呢? 其實照片就是「讓底片嚗光,紀錄那一刻的光線」,所以有人說攝影就是「捕捉光和影」。那麼對於一個初學攝影的人,甚麼東西是必須要認識的呢? 答案便是嚗光鐵三角:底片感光度(ISO)、光圈(Aperture)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
底片感光度(ISO)
在數碼相機還未流行前,攝影師用的是菲林(Flim),而菲林上通常也會有一個數值如 ISO50/ISO200/ISO1600等,其實這個數字便代表了底片的感光能力,數值越高,吸收光的能力越強,越適合在黑暗的環境下進行拍攝(但無論感光能力多強也不能在"完全沒有光"下的環境拍攝!)。那麼甚麼時候應該用甚麼數值的感光底片(在數碼相機便是設定ISO為甚麼數值)呢? 其實在正常情況,ISO越高(感光能力越強),訊噪便越強,在相片比較暗的區域越是明顯,大家可以看看以下的例字

ISO 80



ISO 100



ISO 200



ISO 400



ISO 1600



ISO 3200



透過以上的例子大家可以看到ISO 80低感光度的照片最為細緻平滑,而ISO 3200的照片便充滿訊噪了,所以ISO值並不是越高越好的。而甚麼時候要使用甚麼數值的ISO,還是待讀者也把以下的光圈和快門速度了解後再作解釋。
光圈(Aperture)
相信大家也知道"鏡頭"的樣子吧? 其實"光圈"便是"隱藏在鏡頭裏的一扇窗",試想像陽光很猛,窗的大小便能控制多少光線進入屋內,而"光圈"就是同一道理,用來控制多少光線進入相機,照射到底片上
快門速度 (Shutter speed)
快門速度就是打開"光圈"這一扇窗的時間,時間越長,能進入的光線越多;反之時間越短,能進入的光線越少。我們也可以想像一條水管,水龍頭開得越久,流出的水便越多。
結論
那麼究竟底片感光度(ISO)、光圈(Aperture) 和 快門速度(Shutter speed)怎能互相影響呢? 讓我們看看一個例子:比方說你要記錄10個單位的光線,那麼你可以用以下的方法:
  • 用每秒吸1個單位的感光度 和 1個單位大的光圈,讓快門開放10秒 (1 x 1 x 10 = 10)
  • 用每秒吸2個單位的感光度 和 2個單位大的光圈,讓快門開放2.5秒 (2 x 2 x 2.5 = 10)
  • 用每秒吸100個單位的感光度 和 1個單位大的光圈,讓快門開放0.1秒 (100 x 1 x 0.1 = 10)

從以上可見要吸收10個單位的光線其實可以有很多組合,而我們要因應情況的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判斷 (不同的組合會有甚麼不同的結果請參考另文)。記得之前說過ISO值的選擇嗎? 看過此例子便應該知道例子1的訊噪會比例子3的少很多,但例子3便適合在黑暗的環境下使用了(因為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吸收更多的光線)。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8-12-2012 02:31:31 | 顯示全部樓層

光圈與景深的關係

你的相機能拍出背景很矇的相片嗎?
很多朋友也曾經問我:你的相機能拍出背景很矇的相片嗎? 其實"背景很矇"這個現像稱為"景深"(Depth of Field),背景很矇的正確的說法是景深很淺而背景很清楚就是景深很深。而景深的深與淺與光圈的大小有直接的關係:

光圈越大,景深越淺 (能夠做到背景很矇)
光圈越小,景深越深(能夠做到背景很清楚)


大家看看以下三張圖:

光圈 f/8 (小光圈)


光圈 f/5.6 (中光圈)


光圈 f/2.8 (大光圈)



首先,我們來看看光圈值,其中一樣東西令初學者很迷惑的就是這個光圈值,怎麼明明f/8是"小光圈"而 f/2.8是"大光圈"呢? 技術上的東西我便不詳細說明了,總之記著:

數值越大,光圈越小
數值越小,光圈越大


以上3張圖我們可以看到對焦點是左上角的臉,光圈越小(f/8那張,記得數字大光圈小),後面的臉便越清楚;光圈越大(f/2.8那張,記得數字小光圈大),後面的臉越矇。還有一點,對焦的位置也會影響景深的位置,若果f/2.8那張相的對焦點是第二張臉,那麼第1、3和4張臉便會變得矇而對焦那張臉會保持清楚。甚麼時候用甚麼光圈/景深?
這個沒有一定,完全因應你的需要而定,但通常風景照會使用深景深(因為想整個風景變得清楚銳利),而人像照便會使用淺景深(因為想人物在相中變得突出),但再次提醒一下,風景照也可以用淺景深來創作,人像照也可以用深景深,所以用那一種景深完全根據要求而定。
最後貼兩張圖給大家欣賞一下吧!
上圖風景照光圈小景深深;下圖人像照光圈大景深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8-12-2012 02:33:52 | 顯示全部樓層

淺談白平衡 (White balance) - Part 1

不知大家有沒有試過拍攝出來的相片黃黃的,或是顏色總是與實際的不大相同? 其實這就有可能是"白平衡"(White balance)設定錯誤了。何為白平衡?
攝影就是記錄光線,而光線是由很多"顏色"來組成的,除了日光比較"白"之外,如光管、夕陽、燈泡等其實也是偏向某一種顏色的,這個可以用"色溫"(Color temperature)來表示:



從上圖可以看到,色溫越低,顏色便越"紅"(),色溫越高,顏色便越"藍"(),下表顯示各種情況下的色溫:

晴朗藍天 12,000 ~ 15,000 °K
日蔭下 10,000 °K
藍天白雲 8,000 ~ 10,000 °K
陰天 6,500 ~ 7,500 °K
日光型螢光燈 6,500 °K
日光 5,500 °K
電子閃光燈 5,500 °K
閃光燈泡 4,200 ~ 5,000 °K
早晨或下午陽光 4,000 ~ 5,000 °K
白色冷調螢光燈 4,500 °K
白色暖調螢光燈 3,500 °K
攝影棚燈光 3,400 °K
石英燈 3,300 °K
攝影棚燈光 3,200 °K
鎢絲燈泡 2,700 ~ 3,200 °K
黎明、黃昏 2,000 ~ 3,000 °K
燭光 1900 °K
"K"是"Kelvin" (絕對溫度),是量度色溫的單位。
如果我們拍攝的環境是充滿著暖光的(如在茶樓的黃色燈泡下),那麼我們的相片便會一片泛黃了,如果我們想相片裏白色的地方(這裏指在日光下看到的白色)在黃燈下也變回白色,那麼我們便要把相機的白平衡設定為"燈泡",或是拿出一張白色的紙來告訴相機"你把這張紙的顏色當成白色吧"。



可以看一下以下兩幅圖的比較:


上面的那幅是用 "自動白平衡" 而下面的是調較後的白平衡,可以明顯看到上面的白色物件會變得偏黃而另一張的便正常多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8-12-2012 02:35:30 | 顯示全部樓層

淺談白平衡 (White balance) - Part 2


上文提到好照片是否必須一個"絕對正常"的白平衡呢? 怎樣在拍攝前和拍攝後調整照片的白平衡呢? 讓我在這裏簡單說明一下。首先,甚麼元素會構成一幅好照片呢:
  • 合適的曝光
    這裏指你控制相機的技術,能否於不同的環境下讓照片作合適的曝光,但留意一點是曝光不一定要"正確",因為有"意境"的元素影響。
  • 意境
    意境就是你的照片想表逹的情感、東西,一幅沒有意境的照片是死的,沒有感情的,但反之一幅有主題、有話要說的照片往往更能夠震憾人心,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 構圖
    構圖就是照片內容構成的方法,主要分為前、中和後(背)景,還有一項初學者必須要知道的就是"黃金分割",善用它是令攝影技術進步的必然條件,關於構圖我會於另外的文章討論。
意境!意境!意境!
沒錯,一個正確的白平衡確能準確帶出當時的顏色,但這樣便可以嚴重影響了照片的意境和情感了!以下是一個例子:

圖1




圖2



圖1的佐々木希 比較偏黃而圖2的便是正常的白平衡,雖然後者的白平衡才是正確的,但前者的偏黃效果卻令相片更有懷舊的氣氛來配合相片主角的服飾打扮。

因此,白平衡的設定是應該按照"意境"的需要來配合,當然,對於初學者來說怎樣設定心目中的白平衡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各位可以:

  • 在正式拍攝之前先用不同的白平衡設定試影數張,看看那一種設定比較配合心目中的效果;
  • 用1.的方法後再利用相機的RAW格式儲存相片,因為RAW格式是可以原原本本š„儲存拍攝時的所有資訊(而JPG會因為壓縮而"破壞"相片的資訊),所以拍攝者可以利用編輯RAW的軟件來後期改變白平衡的設定,就像拍攝之前調較一樣;
  • 利用相機的"自設白平衡"加上一些特定的白平衡調較咭來調整白平衡(有關這個題目請參考以後的文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8-12-2012 02:38:20 | 顯示全部樓層

怎樣知道相片是太光還是太暗? Histogram!

本帖最後由 Andrew.H 於 28-12-2012 02:40 編輯

相片太光/太暗?
無論是DC還是DSLR,大家有沒有試過在陽光底下看不清LCD上的相片,常常懷疑相片是否曝光不正確(太光/太暗)?解決方法

現在便讓我向大家介紹一個在Digital Photography內很重要和很方便的工具 - Histogram (中譯"直方圖")。對於初學習攝影的朋友來說這可算是一個很新和比較"技術"的東西吧,但其實一旦明白了箇中的意義便會發現它實在是好用了!現在便向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


在一個Histogram內,x-axis代表由暗至光的資訊,y-axis則代表該資訊的數量,以下是三種最常見的曝光情況:
  • 過曝 (Overexposed)
    大部份資訊也偏向右邊,左邊基本上沒有任何資訊。
  • 正常曝光 (Average)
    資訊很平均地分佈在左至右,中間的資訊比較多。
  • 曝光不足 (Underexposed)
    大部份資訊也偏向左邊,右邊基本上沒有任何資訊。

例子
以下是一些例子,讓大家更清楚相片的曝光情況與histogram的關係:

曝光不足Underexposed



過份曝光Overexposed



從上兩張圖片可以看出如果你拍攝一幅相片後發現Histogram有偏左(曝光不足)或偏右(過份曝光)的情況,那麼你最好作EV的加減(EV+/-)或調教一下你的快門光圈組合了。
正確Histogram的迷思
是否每一張相片也需要擁有或調較成正常曝光的histogram呢? 當然不是,就如之前 淺談白平衡 (White balance) - Part 2 一文內提過一樣,攝影講求的是技術和意境的配合,一張過曝或曝光不足的相片也能成為一張好相片,看看以下的例子:

很明顯這幅月光的相片是曝光不足(右邊完全沒有資訊)的,但這樣反而是拍攝者想帶出的效果。

而這幅雪地樹木的相片是過份曝光(左邊完全沒有資訊)的,但更能反映出雪地的效果。
結論
Histogram其實只是一個真實反映出相片暗位和光位的分布情況,沒有對和錯的histogram,但當然,如果你希望拍攝出一個曝光正常的相片(如旅行攝影,普通人像,正常的風景等等),histogram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因此我建議大家拍攝後不要只看相片,也要多參考histogram來了解不同的光圈 , 快門 , ISO組合在不同環境下對曝光的影響,當然最重要的是可以確保相片有心目中"正確"的曝光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8-12-2012 02:41:2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Andrew.H 於 28-12-2012 02:42 編輯

怎樣知道這款鏡頭的參數?



每個生產商都有自己的定義,就以上這款Nikon鏡頭來作例子:

DX AF-S NIKKOR 18-55mm 1:3.5-5.6 GII ED

DX:  Nikon為旗下"非全片幅相機"而制定的格式,對應感光元件比較小的相機,令鏡頭可以造得更小更輕。此鏡頭套在全片幅相機上(如D3)會造成黑角。

AF-S:  Nikon研發的AF驅動用寧靜波動馬達 (Silent Wave Moter),令對焦更快更靜。

NIKKOR: Nikon旗下鏡頭的名稱

18-55mm: 最廣和最遠的焦距,18-55為標準鏡頭;而因為有兩個數,也代表這是變焦鏡頭。

1:3.5-5.6: 最廣角時最大的光圈和最ZOOM最遠時最大的光圈,留意新手常誤以為這是最大和最小的光圈,其實不然。

GII: Nikon的2代G型鏡頭。

ED:  是指這支鏡頭內含 ED 鏡片,最大限度降低鏡頭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從而保證鏡頭有優異的光學表現。


Macro一字代表甚麼?
Macro 代表這款鏡頭屬於"微距鏡頭",適合拍攝微少的東西(如花朵、小昆蟲等),通常這類鏡頭的最短對焦距離也比較短和放大率能達到1:1或1:2。
VR/IS代表甚麼?
光學防震技術 - VR(Vibration Reduction) 是NIKON的防震技術而 IS(Image Stabilization) 是CANON的防震技術,代表這款鏡頭可以抵禦一定程度的震動而保持影像清晰。甚麼是廣角/標準/遠攝鏡頭?
在不變的距離下,利用廣角鏡頭可以使相片包含更多的景物:如一幅5人的合照,非廣角鏡頭只有拍攝到中間的2-3個人而廣角鏡頭便能包含全部5個人了,因為這個原因,所以現在一些DC也標榜擁有"更wide的廣角",吸引常在party/餐廳拍合照的朋友!
標準鏡頭在菲林時代普遍指50mm的鏡頭,得出的影像最接近人眼看到的。
遠攝鏡頭很簡單,就是能ZOOM得特別遠吧,不過鏡頭通常也會比較大、長和重。光圈值大還是小好?
如果這裏是指"可以開啟的最大光圈",當然是越大越好,因為可以用的光圈越多越好;但若果這裏是指拍攝時應該使用大光圈還是小光圈,那麼便沒有"正確"的答案了,詳情請參閱光圈與景深的關係一文。甚麼是鏡片組合?
鏡片組合是指這支鏡頭由甚麼鏡片組合而成,鏡片的質素、功能和數量也會對鏡頭的重量、大小和相片質素有影響,例如用上了ED(Extra-Low Dispersion Glass超低色散鏡片)便能有效糾正成像之色差,提供更好的相片成像。甚麼是"內置超聲波馬達"?
鏡頭的馬達由超聲波的振動力驅動,令操作、對焦更加快速而寧靜。甚麼是"魚眼鏡"?
魚眼鏡實際就是一個超廣角鏡頭,特性為會令影像變形,能拍攝出像"大頭狗"一樣的效果,現在的魚眼鏡已能覆蓋到180度了!Lens Hood(鏡頭遮光罩)的用處

阻擋直接射進鏡頭的光線,避免光的影響,也能避色水花濺進鏡頭表面或鏡頭損傷,主要有蓮花形和圓形,圓形主要用於那些對焦時鏡頭會轉動的款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8-12-2012 02:43:22 | 顯示全部樓層

偷窺相片的秘密 - EXIF


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攝影專家,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別人很精彩的相片,也想知道怎樣能拍攝出相同的效果,最方便的方法便是參考相片的EXIF(可交換圖像文件 Exchangeable image file format)值了。EXIF包含甚麼資訊?
EXIF包含了很多有用的資料,對於初學者來說以下的資料最為值得參考:
  • 相機型號
  • 拍攝時闁
  • 焦距
  • 快門速度
  • 光圈
  • 曝光程序
  • 測光模式
  • 白平衡
  • 閃光燈
  • ISO值
  • 曝光補償
怎樣顯示相片的EXIF?
在windows你可以在相片上right-click顯示properties,內裏有簡單的EXIF,但如果想得到詳細的資料你便需要安裝其他軟件了,筆者一直也用開opanda的IEXIF viewer,其簡單易用而且還有Firefox的plugin,最重要是完全免費的,如果有興趣可以到以下連結下載:

Opanda IEXIF Viewer下載頁面:http://www.opanda.com/en/download/index.html
安裝完成後(如果你用firefox,也可以安裝firefox plugin,也是免費的),你只需要在照片上right-click便可以看到多了一個option - "View Exif/GPS/IPTC with IExif",點擊後便可以看到該相片的詳細EXIF:

Right-click後的option



IExif Viewer



如上圖,大家可以在IExif Viewer裏看到相片是由Nikon D50拍攝的,光圈(F Number)是5.6,快門(Exposure Time)是1/60秒,曝光程序是A-mode(光圈優先),還有其他有用資訊。為甚麼有些相片沒有EXIF?

其實大部份相機拍攝時也會記錄了EXIF data,只不過在相片後期編輯時(特別是儲存的時候)把EXIF刪除了,如果想保留EXIF,請在photoshop儲存時用"Save as"而不要用"Save for Web",其他software也應該有"保留EXIF"這個選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8-12-2012 02:45:20 | 顯示全部樓層

入門構圖技巧

初學者除了要對基本的器材運用(如測光、對焦)有認識外,構圖也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好的構圖是拍出好照片的重要元素,各位一定要努力理解、學習和嘗試,Fotobeginner.com的各位編輯會介紹不同的構圖法則、常犯錯誤和不同的構圖方法,好讓各初學者也能快速上手,現在便先看看一些構圖的基本法則吧!(一) 適當取捨
其中一項初學者最易犯的問題便是"太貪心"了,很想把看到的全部拍進照片裏,但是這樣會使相片過於複雜、零亂,缺乏一個明確的主題,反而未能讓讀者看到你想表達的主體。所以第一條法則便是要懂得取捨,作出適當的省略和裁切,魚與熊掌不要兼得,這樣相片的主題便會變得突出了。

畫面比較亂,沒有明確主題


只抽取其中一兩朵花作特寫,主題突出


(二) 主次要分明
主就是主角、主體,拍攝者最想表達的東西,而"次"就是配角,用來配襯出主角的存在。而在相片中我們可以用前景、中景、背景再配合景深、距離遠近、位置、色彩等來達成主次分明,讓讀者有一個深刻的印象。

石頭為前景,流水為中景,樹木和天空為背景


利用顏色來突出主題 Photo by japi14


利用淺景深突出主題 Photo by theCarol


(三) 利用對稱與平衡
相片除了要有主題外,構圖也需要"平衡",不能東歪西倒,否則讀者便不會看得舒服。拍攝時你可以嘗試把圖片在"視覺"上感到平衡,特別是"視覺"上的輕重,我看過一本書,它把"視覺輕重"大致上歸納如下:
  • 深色比淺色重
  • 暗比亮重
  • 面積大比面積小重
  • 粗線比幼線重
  • 密比疏重
  • 近比遠重
  • 山石比樹木重
  • 樹木比水面重

粗的線在下方,畫面顯得穩重 Photo by Todo-Juanjo


利用水面反射來達成平衡感 Photo by marcella bona


下面的枯木和上面的暗色樹木有著視覺上的平衡


(四) 構圖要穩重
穩重,其實就是不要令畫面"頭大身細"或"上重下輕",常然不是要每一幅相片也四四正正,不偏不倚,但起碼感覺上不要"東歪西倒",這個跟(三)的對稱平衡也有關係,大家可以多參考。

彩色的小花全放在畫面的底部,使構圖更為穩重 Photo by Martin_Heigan


粗壯的樹幹跟深色的草地放在下方,而且左右也有一大一小的樹木來平衡畫面 Photo by Chi King


注意:這是一個"不好"的例子,海面水平線歪了,令人看得很不舒服。


(五) 運用對比
我們可以利用對比來突出主題或令畫面變得有趣,基本上有5個¯以好好利用的對比方法:
明暗:利用一明一暗來帶出主題

陰影像"相框"一樣帶出主題 Photo by Midnight-digital



大小:利用體積的大小比較來特出主題

小小的人顯出沙灘的闊大 Photo by Today is a good day



遠近:利用遠處的景物來突出近的主題(或相反)

遠處的山峄顯出近處的一群羊,讓畫面更有"深度"和"空間感" Photo by Jule_Berlin



顏色:利用顏色的鮮明對比來特出主題

雪地的白色很好地突出了黃色的貓 Photo by Jetta Girl


若果換上白色的小狗效果便沒有那麼突出了 Photo by jpctalbot



高低:高低可以是實際的高度,也可以利用"仰視"來顯出"高度",這個方法多用於拍攝建築物。

利用"仰視"來顯出香港IFC 2期的高度 Photo by Stuck in Customs


(六) 互相呼應
互相呼應其實也可視為運用對比的延續,有時兩樣獨立的東西出現在同一個畫面上便會發生有趣的"聯繫",令讀者有一個幻想的空間,例如小孩的出現可以襯托出大人,低小的山峄可以顯出另一個更宏偉的山峄,甚至帶出更深層的意思,看看以下的例子:

兩隻天鵝的出現剛好形成一個心形,讓相片帶出另一種意義 Photo by Darragh Sherwin


結論構圖為一樣重要但比較抽像的東西,以上所介紹的只是一些基本的構圖技巧,但無論怎樣構圖,最重要的也是讓讀者看得舒服,能顯示深度和帶出意義更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